
湿气重的症状-怎么进行调理好 1881
湿气重常有以下几种症状及表现:
1、最常见症状为头昏沉重,嗜睡,身体困重,四肢发酸,肢体倦怠乏力,重者还可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这都是因为湿气郁遏于局部经络从而出现这些症状。
2、大便黏腻、稀溏不成形,排便不尽感,马桶时常挂壁;小便浑浊,排泄不畅,气味较重,这是因为湿气具有黏滞性的特点。
3、舌苔白厚腻、黄厚腻或舌体重着感且舌边有齿痕,自觉口中甜腻,很多患者常这样描述:感觉舌面有一层厚腻的东西,需要用牙刷用力刷;晨起时嘴里面发黏,就好像有丝儿似的,这些症状都提示体内有湿气困阻。
4、水肿、湿疹:下肢水肿,按之凹陷,或皮肤经常长湿疹或瘙痒不适,搔抓后有黄色液体渗出,这是由于湿气积聚肌肤而引起。
5、面色晦暗,有油光:夏天脸色变得暗黄,不一定是因为晒黑。如果刚洗完脸,依然有种暗沉不净的感觉,就有可能是湿气重。
6、胸脘胀满、痰多、食欲减退:夏天许多人总会觉得胸闷气短,进食后总觉得痰多想吐痰,这就是湿气在胸腹部滞留导致的。
7、妇女可见白带量多黄稠,这是湿气具有趋于人体下部的特点。
湿气不除,百病丛生
﹏﹏
“湿气”重,给人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
“湿气”会影响人的皮肤、容貌、体型一旦被其缠身,皮肤和头发油腻、毛孔粗大、暗黄无光泽、黑眼圈、痘痘和色斑慢慢都会出现;“湿气”会让人变胖有些长期被“湿气”困扰的人,尝试过多种减肥方法,但体重却在逐年增加,因为没有对症,小肚子去不了,下半身瘦不了,甚至整个人还会浮肿;“湿气”会诱发种上千种疾病,而这些疾病大多数难以被彻底根治中医湿病论治学中认为“湿气是万恶之邪”,湿邪存在体内久了,会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气机流通不畅,会诱发脾胃、肝胆肺等各脏腑的疾病,湿邪聚集到一起可以生痰,甚至会引发结节和肿瘤。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痛风、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和湿邪有关。体内有湿,用再好的药,都如同隔靴搔痒!
“湿气”的影响涉及五脏六腑,祛湿刻不容缓。
﹏﹏
健脾祛湿,中医建议这样吃
﹏﹏
在相同的环境下,有的人容易被湿邪侵犯,有的人就没事,这和自身条件有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虚弱的人,更容易被湿邪侵犯。所以想要祛除湿气,必然先调脾,以健脾利湿为主。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虽然天气闷热,也不要贪凉,少吃冰激凌、冰镇饮品等生冷食物。 每天要保证饮用足够的温开水,多在饮食中搭配茯苓、薏苡仁等有利于祛湿的食材。
茯苓
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其味甘、淡而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的利水渗湿功效,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因此,祛湿用茯苓,既能渗湿以治“标”,还能健脾治其“本”,标本兼顾,祛湿效果更好!而且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长期食用也很安全。
薏苡仁
又名薏米,早在700多年,薏米就被列为宫廷膳食,《神农本草经》称它为“上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消肿的功效。
《本草新编》中评价:“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中医常用其来治疗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等病症
茯苓薏仁草本膏
御品膏方与北京卫视《养生堂》联合出品
北京卫视养生堂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御品膏方根据中国不同人的体制进行清、调、补、养之佳品。想了解更多的御品膏方,请联系我们。
点击拨打电话:010-85246505
好成分,养国人
本品在茯苓、薏苡仁的基础之上,加入人参、山药、扁豆等天然食材,经过严格控制和科学配比,更适合现代人体质。湿气不缠身,自然神采奕奕,身轻如燕!
人参:养血,补胃气,泻心火。——《珍珠囊》
山药:补虚除寒,补益气力。——《神农本草经》
扁豆:暖脾胃,除湿热。——《本草纲目》
陈皮:理气健脾,下气止呕。——《名医别录》
佛手:补肝暖胃,和胃止痛。——《滇南本草》
鸡内金: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滇南本草》
组方
源自宫廷
三代御医之后传人,结合现代人的身体特点和40多年临床经验组方,让宫廷医学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道地纯正
专家组历时800多天专业研发,奔赴自然生态原产地,亲自甄选100多种原材料,行程逾20000公里。